前两天,和好久没联系的硕士同学见了一面。交流了一下近况之后,她忍不住感慨:
“我真的很羡慕你们,感觉你们很有干劲,清楚自己要什么。刷朋友圈总能看到你们发什么项目落地了啊、辞职去旅游了啊。
哪里像我,读研也是因为父母觉得好找工作才读的。工作上也没什么抱负理想,感觉都提前开始养老了。倒也没觉得现在过得不好,但又感觉人总得有点想要的东西。为什么我就不清楚自己该追求什么呢?”
确实,平平淡淡的生活并非不好,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就是能特别明白自己要什么?为什么ta们就能对人生有清晰的规划,过得坚定又自在?现在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的话,又要如何去做才可以成为这样的人呢?
其实,研究表明,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Gilbert在他的著作《撞上幸福》(Stumbling on Happiness)中提到,人们对自己的选择总是不够坚定的,而每一次不坚定的选择,都可能会导致我们逐渐模糊自己真正的目标。
大部分人在面对选择时,可能都体会过相似的感受。这是因为在做下无法撤销、更改的决定后,一种心理免疫机制会被触发,让我们更倾向于收集积极的信息,以主动“说服”自己:我选择的就是我想要的。但是,当你拥有“撤回”和改变的能力,反而会感到迷茫,不知道当下的生活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了。
不够坚定,可能是人类天性。不过,拥有这样一些特质的人,在各种人生道路上或许可以“打破”这种天性,笃定地追寻着自己的目标。
对于这些人来说,即使ta们当下没有一个具象的终极目标,ta们也会设立明确的短期目标。在达成最近的目标之后,ta们又会根据经验和新的想法,来制定下一个终点。
不愿意顺应社会的、他人的期待,不代表ta们就是顽固不化的,只是ta们不会因为他人的三言两语就动摇。且当ta们认为有必要的时候,ta们也会主动寻求帮助、寻求改变(Gannouni, 2016)。
研究证实,当我们仍旧是小婴儿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基本的人格特质(Fisher, 2016)。有的人生来就是坚定的(assertive),ta们能干脆了当地做出自己想要的选择。而有的人生来就是不稳定的(turbulent),ta们在做决定时,更依赖于他人的建议和世俗的观念,也更加容易受到外在的影响。
在成长中,原生家庭往往影响着我们“自我概念“的形成。如果原生家庭是过度保护、过度强势的,有几率会使孩子对自我的认可度不足。
相反,如果我们被允许与父母有不一样的感受和观点,即使我们做出违背父母意愿的决定也能获得支持,我们便会拥有逐渐明晰自我概念,并且获得独立决定的能力。
自我效能指的是人类对于“自己能否靠自己去达成目标”的自信程度(Bandura,2007)。自我效能感强的人,更相信自身能够克服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并达成目标,ta们也会坚定地付出努力以实现目标(Gannouni, 2016)。
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,即便拥有一个目标,也不相信自己能达成它,久而久之,就会在犹豫和退缩中模糊掉自己真正的想法。
自我决定理论(The Self-Determinnation Theory)认为,所有人都有对人际关联性、能力和自主性的基本需求。人们会将这三种需求,内化为行为调节,以便做出自我决定(Deci, 2010)。
自我决定程度较高的人,对他人的反应有自己的理解和成熟的内化逻辑,因此ta们可以很快做出决定。而自我决定程度较低的人,ta们因为缺乏自己的理解和思考、难以形成内化逻辑,导致很难做出“自己的决定”。
那么,对于一直以来都不太明白自己要什么的人来说,想要慢慢看清自我,寻找自我真正想要的东西,又该怎么办呢?
我们和两位心理咨询师聊了一下,为大家准备了几点建议,或许能帮助不知道想要什么的你,找到内心线、完成一份“标签式的自我心理侧写”
心理咨询师陈福侠认为:“对外在事物的不确定,其实反映的是对自己内心的不确定。这样的人很难对外界的人事物产生相应的兴趣。所以说,先要对自己有清晰的理解和认识,才能对外界也有对应的反应。”
想要真正地清楚自己,可以做一份新型的“标签式自我心理侧写”——不再描述自己的社会身份、表面的兴趣爱好,而是尝试用更简单、精炼的语言,描述内心的自我。
完成新的自我侧写后,你可以试着对这份侧写进行回顾。心理咨询师陈福侠进一步指出,区分什么需求是受到外界影响和干扰后形成的,而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,也是很重要的一步。
只有那些源于你自身想法的目标,而不是盲目遵循社会期望的目标,才是最契合于你自身情况和实际能力的,不但可以激发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,还能让你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。
从小被灌输的一些概念,让我感觉自己想要的就是考上好大学,出国深造,留在国外。但当我过上这样的生活时,我突然就不知道接下来的路怎么走了。
反观我一个好友,他一直有活力、有想法。几次深聊后我发现,我们的不同之处在于,我一直在为了社会认可的成功而活,但他仅仅是为自己的“心意”。要找到真正想要的生活,我可能要先学会抛弃我熟悉的那套社会模版,而这也正是我在探索的事情。
心理咨询师沈彧慧指出,探索自我需求的第一步,是真诚面对自己的情绪,因为情绪会给你最直接的反馈。敏锐地捕捉这些感受,并根据它们做出行为反应,是寻找自我想要什么的重要途径。
从会计转行到游戏,真的是个疯狂的决定。从小到大,旁人对我的评价都是细心,所以我顺理成章地读了会计做了会计。但是我从未在这件事上感受到过快乐,甚至在工作第三年出现了严重焦虑。
那时候我觉得,不积极的情绪和身体反应也许是提醒我赶紧逃跑的预警,就果断离职了。通过和不一样的行业的人接触,我慢慢找到了新的方向。现在虽然也苦也累,但心里挺满足也挺快乐的,那应该就是我想要的东西没跑了!
但有时,情绪可能也是一种反面线索,掩盖了我们真正的需求。比如某些即时的、刺激性快乐,让我们误以为那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,再比如一些防御性感受,可能也会是看清自我的阻碍。
只要在公众场合讲话、演讲,我就会很紧张。所以我一直认为自身讨厌说话和表达。谁能想到,现在的我却成了一个话唠up主呢?原来我讨厌的不是讲话,而是他人的注视。不要被那些不好的感受蒙蔽,因为真正热爱的事情,可能就藏在这些情绪迷雾之后。
所以,感知到每一个细微的情绪固然重要,但客观分析这个情绪背后真正的原因和含义,才能让我们一步步寻找自我线、实在不知道要什么的话,做就对了
心理咨询师沈彧慧还建议,我们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尽量多地去体验不一样的事物,以更好地清楚自己对各种事情的感受,这也是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找到内心的热爱。
当我们累积了足够丰富的经验,选择出现时,你也能够凭借它们来为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了。
我不算一个天生就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,但遇到事情会想着先试试再说。读书时我参加了很多社团,做了各种兼职,最后才确定兴趣所在。工作后也是换了四个城市,再选择定居的地方,甚至…谈恋爱都是…不一样的都先试试吧!
就像《月亮与六便士》里,查尔斯和他的夫人——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生活的人,并不见得在世俗意义上幸福和成功;而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,只是顺着大家认为“比较好”的路子走,也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。
所以,如果当下的你还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,也不用害怕被生活推着走走停停。这样的一个过程你也会有所成长,虽然取得的结果并不全是你的初衷。有时候生活本身,已经是一种足够好的追求。
上一篇:【48812】悉数导航 下一篇:【48812】儿童用品安全标准目录